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CTO),是指冠狀動脈100%閉塞且閉塞超過3個月的病變,患者最常表現(xiàn)為胸悶、胸痛、心慌、呼吸困難等不適主訴,患者往往因心絞痛或心力衰竭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甚至死亡。
今年69歲的患者徐先生,近三年來,胸悶、氣短進行性加重,于4月13日來我院治療?;颊?/font>1個月前曾在外院就治,診斷“冠心病,心力衰竭”,做冠脈造影檢查提示多支冠脈病變合并CTO,外院建議轉院行冠脈搭橋術治療,患者不愿意外科手術,遂慕名前來我院心內科尋求介入治療(PCI)。
冠狀動脈慢性閉塞病變往往由堅韌的纖維組織,甚至是極其堅硬的鈣質構成,往往開通十分困難。“在心血管介入手術里,冠狀動脈慢性閉塞病變介入術是最難的,目前即便是國內外醫(yī)療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在遇到慢性冠脈閉塞病變時,介入治療的成功率僅60%~80%?!笔腥盒膬瓤浦魅吾t(yī)師吳春陽介紹。以往在做冠狀動脈慢性閉塞病變介入術之前,多運用傳統(tǒng)的冠脈造影來評價冠脈病變,但這種方法在臨床實際應用當中有短板,如只能顯示管腔的情況,不能顯示病變所在的管壁和斑塊情況等,極有可能使醫(yī)生低估冠脈病變程度。
我院這例患者CTO發(fā)生在前降支(LAD)開口且無殘端,PCI操作難度會更大,開通成功率往往較低,且閉塞端臨近左主干,一旦操作不慎,容易發(fā)生左主干夾層,將會造成不可挽救的嚴重后果。
血管內超聲技術可簡單理解為通過導管技術將微型超聲探頭送入血管腔內,顯示血管橫截面圖像,從而提供在體血管腔內影像。通過IVUS的應用不僅可以了解管腔的形態(tài),還能直接顯示管壁的結構,了解管壁病變的性質,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單純冠脈造影對冠脈病變判斷的不足,被認為是血管檢查新的“金標準”??蔀獒t(yī)生確定最合適的介入治療方案,準確選擇支架大小,確定支架的位置及擴張后與冠脈管壁貼壁是否良好,并可預測術后再狹窄的發(fā)生。
為保證手術順利和安全,科室組織了充分的術前討論,成立了由吳春陽主任醫(yī)師、楊順清副主任醫(yī)師和施國富主治醫(yī)師三人組成的手術小組,針對患者臨床心功能較差及冠脈造影左前降支開口慢性閉塞齊頭無殘端、無法判斷開口位置等情況,手術團隊專門制定了介入策略,決定采用分次手術方案,首先對右冠狀動脈(RCA)狹窄病變實施PCI,4天后,采用血管內超聲(IVUS)引導,對前降支(LAD)開口慢性閉塞病變實施PCI,經過非常艱苦的努力,手術取得了成功,成功開通了二支嚴重的冠脈病變血管。
冠脈CTO是當今PCI難以攻克的最后堡壘,需要技術、經驗、體力和團隊的配合,目前僅在國內大的心臟中心常規(guī)成熟開展,吳春陽主任團隊經過充分準備,在我院首次使用IVUS成功完成了這臺高難度手術,填補了我市醫(yī)學空白,標志著我院冠心病PCI技術邁上一個新臺階。